【蜈蚣的养殖】蜈蚣最新养殖技术

   导读:【蜈蚣的养殖】蜈蚣最新养殖技术,蜈蚣养殖是一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特种养殖项目,蜈蚣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,具有祛风、定惊的作用,是治疗风湿疾病、半身不遂、惊厥等方面常用的配伍中药材,也是目前紧缺的动物类中药材一种。蜈蚣人工养殖经济效益不错,而蜈蚣还是广东一些地区的食谱,有点感叹广东人什么不能吃的都敢吃啊!很多年轻人想养殖蜈蚣,下面毒蛇网小编就来分享一篇技术文章给大家了解一下:

蜈蚣的养殖
 
蜈蚣养殖池建设
 
   蜈蚣池要建在比较阴凉湿润,背阳避风,僻静的山坡地方,池用砖,石,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-100厘米的池壁,池壁要用水泥勾缝隙,池的长宽大小根据养殖数量而定,大池内应分隔成[田"字形小池,以便分别饲养,池的四周应设排水沟,池底面不浇水泥,先垫上6厘米左右的细泥土,上面铺上细石块或碎瓦片,并留有隙缝,池内也栽种杂草,树木,并在池内放置饮水盘供应清洁的饮水,尽量造成适应蜈蚣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,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镶一圈15厘米宽,与池壁成直角的[内檐"伸出,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动物入侵。

蜈蚣的养殖
 
蜈蚣养殖种源获得
 
   第一批放养的蜈蚣可来源于野生采集,也可购买种苗,一般种苗应选择3-5龄性成熟的蜈蚣,要求体壮活跃,背乌亮而有光泽,雌雄搭配以10:1为宜,但雌蜈蚣产卵孵化时应将雄性蜈蚣全部择出另养,池养蜈蚣的密度为每平方米350-450条为度,池内湿度以60-70%较为合适,不宜超过75-90%,若湿度过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,导致脱壳和饮食困难,不仅妨碍正常发育,而且会发生生理性病变,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,他内温度应保持在26-29℃间,夏季当气温上升到40-42℃时,蜈蚣体内的水份蒸发迅速,应随时注意降温,一般方法是经常朝池内洒水降温保湿,冬季应向池内抛掷稻草保温,创造一个适合蜈蚣生长的潮湿,温暖,饲料充足的环境。 

蜈蚣的养殖
 
蜈蚣养殖饲料
 
   蜈蚣为肉食动物,喜食各种昆虫,如蝗虫,蟋蟀,蝉,蚱蜢,蜻蜒,蜘蛛,虫蛾等,饲料应以禽,兽肉食为主,如泥鳅,黄鳝,蚯蚓,蜗牛,蝙蝠,鼠类,壁虎,蜥蜴,蛇类,蝇蛆,白蚁,地鳖虫等,以及其它动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脚废料,如鸡血,杂骨,肠肚,禽毛,鱼虾小杂等,蜈蚣有时也屹瓜果,胡萝卜,西瓜皮及植物嫩草,因而可适当搭配25-35%的莲子草,叶叶绿等青饲料,夏秋季节傍晚,还可点灯诱虫,蛾供蜈蚣捕食,并可适当投放一些昆虫类在池中的杂草里繁衍,供蜈蚣批食,不过蜈蚣也耐饥饿,十几天不给食也饿不死,但要注意蜈蚣极度饥饿或严重干扰时会互相残杀而咬食饲类,并且蜈蚣可以几天不食,但不可一日无水,要在养殖池内设置水盘,以供应充足的饮水,特别是蜈蚣对食类要求较讲究,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虫也不吃,投放食料应视季节增减,春夏季蜈蚣活动量大,应多放,晚秋初冬则可适当减少,一般一条成体蜈蚣每次食量约1克,幼体蜈蚣可2-3天喂食一次,成体蜈蚣则需每天喂食一次,放饵时间以傍晚为好,要先将前一天吃剩的残渣清除掉,并要把较大的食物切段分散放置。

蜈蚣的养殖
 
蜈蚣养殖繁殖技术
 
   蜈蚣系卵胎生,繁殖快,一般在六、七、八月间进行交配,在正常情况下,从交配到产卵需4个月时间,产卵时雌蜈蚣在泥土中挖有小坑,母体曲呈S形,后面的尾节由于身体弯曲而搭在身体中部的背面,由生殖孔排出的卵料积聚在背部粘着成团,再翻转身体把卵团环抱起来,卵团一般60-70粒左右,少的也有20-30粒。蜈蚣卵子经过20天左右就蜕去卵膜和胎皮,孵出的蜈蚣幼体呈乳白色,雌蜈蚣仍紧紧地把幼体团抱在足间,幼体很少活动,经过25天至30天以后,幼体进行第二次蜕皮,其体形与成体相似,体色仍为乳白色,身体中段稍为肥胖,经过35天至42天进行第二次蜕皮,体色为灰黄色,活动力增强,不再紧密抱成团,而是松散地集中在母体腹面,这时幼体与母体可以分离,把母体放在大群内让其交配,并给产后的蜈蚣充分给食,幼蜈蚣给投小饲料。(也可单产,用广口罐头瓶里边放有土,把母蜈蚣放进去)。 
   
蜈蚣的养殖
 
蜈蚣繁殖环境需要 
   
   产前加强喂食:蜈蚣孵化期间不进食,不喝水,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,产卵前,母体有大量进食蓄积营养的习性,此时应增加喂食量,并注意调节食物品种,以促使母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。 
   
   孵化期间的护理: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拢、强光等均有一定的反应。所以在孵化期如果观察时应小心轻动,不要随便移动或强光照射,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,孵化器内随时给予一定的水份,周围略有潮湿,这样就不会影响胎胚的正常发育。 
   
   孵化结束后,幼蜈蚣虽然暂成团群居,但也可单独活动和寻食,此时母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,因蜈蚣有争抢食物的怪癖,强欺弱,大欺小,所以应及时将大小蜈蚣分窝饲养。 
 
(文章完)    声明: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与我们联系,
展开全部内容
 温馨提示:保护野生动物,杜绝野味,人人有责,它们不属于餐桌!

 相关文章

 今日头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