脆蛇蜥、脆蛇蜥的品种特征及价值?

   导读:脆蛇蜥是一种看上去很像蛇的蜥蜴品种,其实它们是独立的科叫蛇蜥科。别称叫金蛇、金星地鳝、碎蛇、蛇蜥、土龙等,是一种药用及经济价值比较高的蜥蜴品种。现在被例如爬行类濒危动物,受到重要保护。下面毒蛇网爬宠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,脆蛇蜥的品种特征及价值?

   一、脆蛇蜥品种简介

   脆蛇蜥(学名:Ophisaurus harti)是蛇蜥科、蛇蜥属爬行动物。体肥壮,头顶被对称大鳞。额鳞最大,近盾形,前尖后宽。额鳞前与1对近菱形的前额鳞相切。鼻鳞1枚,外鼻孔开口于鼻鳞中后部。颊鳞11-12枚,大小不一,形状各异,且排列不整齐。上睫鳞5枚,眼周和眼睑上被大小不一的光滑鳞片。颞鳞12枚(4+4+4),排列整齐,由眼向后方呈放射状排列。鼓膜内陷,外耳孔小。吻鳞近三角形。喉、颈和腹部为光滑的圆形鳞片,呈覆瓦状排列。颈背向体背背脊处鳞片逐渐出现鳞棱。体背鳞片后缘平截,向后逐渐变为凹缺。体背和尾背鳞片排列整齐,横竖成行,粗看如同许多小方块。体色变化较大,体背有浅褐色者,亦有乳白色的,雄体背中线两侧有17-20余条不对称的翡翠色横纹及玛瑙色、黑色点斑,侧沟背缘的深色纵纹自腹侧延伸至尾端。雌体背部无鲜艳的色斑,侧沟背缘的深色纵纹起自头后延伸至腹侧。体腹面色较浅,无斑。幼体体侧自外鼻孔经眼睛、外耳孔到尾尖的整个体腹呈黑色。头顶具2个醒目的黑色圆斑,似一对大眼睛,体背两侧具两纵行稀疏的小黑点。以后逐渐出现黑色背脊线,背脊线两侧形成19-20个不规则的横纹。
   脆蛇蜥营地下洞穴生活,栖居于300-800米的山林、草丛、菜园、茶园的土中或大石下。栖息环境温暖潮湿,地面植被覆盖率高,土层厚,土质肥沃而疏松,以通气性能和渗水性能较好的沙壤土为多。多捕食蚯蚓、蜗牛、小蠕虫和各种小昆虫。分布于中国和越南。

   二、脆蛇蜥物种分类

   中文学名 脆蛇蜥 拉丁学名Ophisaurus harti 
   别    称 金蛇、金星地鳝、碎蛇、蛇蜥、土龙 
   界 动物界 
   门脊索动物门 亚    门脊椎动物亚门 
   纲爬行纲 目有鳞目 
   亚    目 蛇蜴亚目 
   科蛇蜥科 属 蛇蜥属 
   种 脆蛇蜥 亚    种 无
   英文名 Hart's glass lizard 
   命名者及年代 Boulenger,1899 保护级别 (IUCN 2009年 ver 3.1)——无危(LC)

   三、脆蛇蜥形态特征

   体肥壮,头顶被对称大鳞。额鳞最大,近盾形,前尖后宽。额鳞前与1对近菱形的前额鳞相切。前额鳞前方是1枚较大的额鼻鳞,呈菱形,该鳞与外鼻孔相隔2枚小鳞。额鼻鳞与吻鳞之间相隔2枚比吻鳞稍宽的鳞片,这2枚鳞片前1枚宽而短,后1枚近菱形,这2枚鳞片外侧是前后排列的2枚上鼻鳞。上眶鳞6对,第1对较长,与前额鳞相切,第2枚最大,近方形,第2至第4枚与额鳞相切,第5枚近矩形,与额顶鳞相切,第6枚较第1枚稍小,近矩形。顶间鳞大,仅次于额鳞,呈对称的五边形,前宽后尖,后外侧的2个长边与长条形的顶鳞相切。左右顶鳞仅以后方的内角相连,顶鳞后角与单枚菱形枕鳞的前角相连。枕鳞之后为1块如同3块背鳞愈合成的颈鳞。鼻鳞1枚,外鼻孔开口于鼻鳞中后部。颊鳞11-12枚,大小不一,形状各异,且排列不整齐。上睫鳞5枚,眼周和眼睑上被大小不一的光滑鳞片。颞鳞12枚(4+4+4),排列整齐,由眼向后方呈放射状排列。鼓膜内陷,外耳孔小,其孔径小于鼻孔。吻鳞近三角形。上唇鳞11枚,第1、第2枚位于鼻鳞下方,第6-8枚位于眼下方。颏鳞三角形,很小,不及吻鳞的1/5宽。下唇鳞12枚,前方的近方形,向后逐渐变为长条形。
   后颏鳞2枚,前后排列,第1枚小,大小近似颏鳞,第2枚呈菱形,几乎为前一枚的3-4倍大小。该鳞片侧后方排列着4对较大的矩形颏片,除第4对的长轴与下唇平行外,其余3对的长轴均向喉中央斜向排列。在颏片和下唇鳞之间有数行小鳞,其大小近似下唇鳞,在第2、第3下唇鳞处为1行,以后变为2行,再向后变为内、中、外3列颏片。喉、颈和腹部为光滑的圆形鳞片,呈覆瓦状排列。颈背向体背背脊处鳞片逐渐出现鳞棱,此鳞棱一直延伸到尾部,尾部背腹鳞片均具棱,且较体背明显。体背鳞片后缘平截,向后逐渐变为凹缺,尾背尤其明显。体背和尾背鳞片排列整齐,横竖成行,粗看如同许多小方块。体侧沟间背鳞为17-16-15列。体侧沟间腹鳞为10-10-10列。体侧沟纵长背鳞数为104枚。肛前鳞与腹鳞同形。雄体的半阴茎较粗,为双叶型,在有精沟的一面有十余排呈片状的裙褶,这种褶从基部到顶端,每一横排又分离为3-4个小片,片较厚,其顶端均有弱小的刺。精沟不分叉,止于半阴茎分叉处,但在精沟背面的两叶基部有下陷而成的弧形小沟,这种小沟与精液的输送有关。交配仅用一侧的半阴茎。 
   体色变化较大,体背有浅褐色者,亦有乳白色的,雄体背中线两侧有17-20余条不对称的翡翠色横纹及玛瑙色、黑色点斑,侧沟背缘的深色纵纹自腹侧延伸至尾端。雌体背部无鲜艳的色斑,侧沟背缘的深色纵纹起自头后延伸至腹侧。体腹面色较浅,无斑。幼体体侧自外鼻孔经眼睛、外耳孔到尾尖的整个体腹呈黑色,体背乳白色,颈后侧各有一指状小黑斑,该黑斑与腹部的黑色相连。头顶具2个醒目的黑色圆斑,似一对大眼睛,体背两侧具两纵行稀疏的小黑点。以后逐渐出现黑色背脊线,背脊线两侧形成19-20个不规则的横纹。 
   染色体组型:据报道(陈壁辉,1991),脆蛇蜥染色体数目为2n=38,分为大型和微小型2组染色体。大型染色体7对,相对长度有较明显的差异,容易识别,其中5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,l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。第8-19对为微小染色体组。

   四、脆蛇蜥栖息环境

   脆蛇蜥营地下洞穴生活,栖居于300-800米的山林、草丛、菜园、茶园的土中或大石下。栖息环境温暖潮湿,地面植被覆盖率高,土层厚,土质肥沃而疏松,以通气性能和渗水性能较好的沙壤土为多。地下活动距地面深浅随土质条件和地下饵料多寡而异,一般距地面20-40毫米,无固定的洞道和洞室,亦常到地面活动,多见于农田边或路边草丛、灌丛中,亦见于溪边、农舍附近阴湿处和树林的枯叶下。

   五、脆蛇蜥生活习性

   脆蛇蜥在10月中下旬,当气温下降到13℃左右时,陆续进入冬眠。当气温降至8℃以下,进入深眠。雌体和雏蜥在产卵洞穴内越冬,雄体在50-60厘米深的越冬洞中越冬。洞穴多匿藏在草根、树根下,隐蔽、向阳而背风。洞道斜下,内径约6厘米,末端洞室长圆形,内壁光滑,内径7厘米×9厘米,高约6厘米,仅能容下身体。第2年气温升至13℃以上时,陆续出眠。刚出眠时仅中午在地面活动,夏季在上午8-10时,下午3-5时到地面活动觅食,中午多不出来。雨天不外出活动,雨后天晴活动较多。善游泳,动作似蛇。不论是成蜥还是雏蜥,泄殖腔内均能放出一种特殊的臭味,雏蜥更为敏感,可能与逃避敌害和寻求异性有关。活动时,成蜥时常发出微弱而尖细的叫声。多捕食蚯蚓、蜗牛、小蠕虫和各种小昆虫。

   六、脆蛇蜥经济价值

   脆蛇蜥能捕食害虫。全蜥干制后成中药材,有祛瘀消肿,接骨生肌,祛风湿作用。可治跌打损伤、骨折、关节疡肿、神经痛和痈肿、小儿疳积。也可用鲜品同瘦肉蒸食,治小儿虚赢、疳瘦的功能。

   七、脆蛇蜥图片

脆蛇蜥图片
脆蛇蜥图片
脆蛇蜥图片
脆蛇蜥图片
脆蛇蜥图片
脆蛇蜥图片
脆蛇蜥图片
脆蛇蜥图片
脆蛇蜥图片
脆蛇蜥图片
脆蛇蜥图片
脆蛇蜥图片
 
(文章完)    声明: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与我们联系,
展开全部内容
 温馨提示:保护野生动物,杜绝野味,人人有责,它们不属于餐桌!

 相关文章

 今日头条